资讯中心

房县城关民俗:舞火龙

发布时间:2022-12-20     浏览量0

龙本腾云驾雾,翻江倒海,神威震天,嗨,那是在水里,到陆地上来,试试?我整不死你,用火攻,扒你的皮,抽你的筋!这就是中国人民的智慧,总善于发现对方的弱点,保持着可贵的自信。农耕时代,上至皇帝,下至黎民百姓,谁敢不恭维这龙王?祈求龙王适时布雨,盼个风调雨顺的好年景,能吃上一口饱饭。人们崇拜龙,敬畏龙,高高捧上,把它供奉着,顶礼膜拜,在丰收之际,把龙王请出来,一起加入到欢乐的队伍中来,载歌载舞,又着实把这老东西戏弄一番,出一出,压抑了一年的怨气;人欢,想必龙王爷他老人家也一定很高兴,戏龙,自然就走进了民间的活动仪式,而戏龙中的独特篇章,就是房县城关的民俗---舞火龙了。

舞龙、钻龙、斗龙、戏龙、倒龙这一系列的表演节目,从每年的正月十三便拉开了序幕……

四把长长的铜号,两排并行,朝着街道两边,低沉地吼着,呜号,锣鼓欢天喜地,开道,龙王们着上新妆,个个趾高气扬,到西关关帝庙前集合“九龙聚会”,兴高采烈,在同行面前展露头角。舞龙者皆赤裸上臂,扎红头巾,系红腰带,个个精神抖擞,尤其是扛龙头的人,大多年轻体壮,目光犀利,舞风彪悍,是整条龙的核心;龙珠配合着龙头,进退有度,龙身各节紧随其后,环环相扣,龙在街道上翻滚,姿态强劲有力,犹如天马行空,时而虎踞龙盘,畅快淋漓,尽情地展示着龙王的精、气、神。

龙骧虎步,像是在傲视群雄,围观的百姓也没闲着,抱着自家的孩子,从龙头钻入,左右疾步藏入龙体,至龙尾出,以企新的一年,孩子能在龙王爷的庇护下,平安成长。

龙王走进民间,融入民俗,自然要带些民俗中的某些坏习气,如斗龙。房县城关每条街都有龙,龙王们聚集在一起时,也要讲究个尊卑长幼,伯仲有序;你可记得西关的龙,是啥特征?十三节、白胡子、白皮、黄鳞甲!这是龙王老大的特征,其它龙都不能逾越这道规制,要不然,老龙就会兴师问罪,打上门去,舞龙翻脸就变成了斗龙,打得对方负软,必须改掉行头,否则就困住你,不允许你出来,更休想到其它街上去串联。这是大人们舞龙中火爆的一面,小孩们也可以组建一支自己的舞龙队伍----小龙,黑胡子、九节、青皮,装扮成大人们的模样,参与进来,招摇过市,神气活现。

华灯初上,“咚咚咚、锵锵锵”,这是房县人十分熟悉的行进节奏,“龙灯来了,要花子啰!”的吆喝声,此起彼伏,老的、少的都挤出门外,手里攒着早已准备好的花子,远远望去,两对火流星,怱闪怱闪地在前面开道。晚上的龙,在每一节中固定放置了一截六厘米粗的红蜡烛,龙体通身透亮,“龙灯”由此而来,晚上观灯,犹如天上的街市,一场人神共欢的大戏开幕了----

周围村落的人都不愿错过每年的这个时段,呼朋引伴,投奔到城关的亲戚家中。龙灯一到,街道上迅速拥挤起来,人声鼎沸,每家都备有充足的花子,男女老少齐上阵,都望着自家门前热闹,以图驱灾避祸,吉祥安康,有钱的大户还专门雇人来帮忙放花子。花子的火舌喷发出来,火药味重,花子又多又猛,时而组成一道火墙,龙头会低头顶开,顶不开?好,一头砸过来,冲出火海;中腰各节只好用龙节抵挡一下,常常是顾了左边,漏了右边,烫得只跳,手忙脚乱地对付着;一般选皮糙肉厚者打龙尾,皮实,除了随龙灯跑,多是挨烧的份,没有躲藏的地儿,好几个花子一起围着他,受不了,只好一尾巴扫过去,打滚几个,滚地者嘻皮笑脸地爬起来,再战,紧要关头,龙头回身相救,此乃首尾相顾,龙头卷回,一个马步护住龙尾,龙头左右一摆稳住局势。舞龙头,不仅是个力气活儿,还要有眼光和技巧,在西关以叶文新、叶文鼎俩兄弟的轮番上阵,最为叫好,将龙灯舞得呼呼生风,雄姿英发。

舞龙灯,人人都能参与,自已琢磨下,可以顶替那个岗位?脱掉上衣,就让你上场接替。歇人不歇龙,这可苦了龙王,龙皮也是肉生的,也经不起这些夹道的花子,拼命地亲热,龙皮着了,舞龙人一边拍打着,一边向河里跑去,叫“龙扎水”,在这稍息的空档,会有其它的龙顶替上来,不服输的劲迸发了,再次吼叫着冲进欢腾的火海……两旁放花子的不惜一切,一吐为快;舞龙的在火海中奋力挣扎,寻找生路,身临其境,困与被困,斗与被斗,交织着,变幻着,瞧瞧,中国民间这疯狂的盛世,特立独行的火龙,那西方的狂欢节,与之相比,不知差了多远!

人欢龙叫,闹腾到正月十六,龙已是体无完肤,稍有一点完整的龙皮,也都被老百姓剥了去,留给孩子做夏衣,或是做兜兜,传说夏天不会痱子。兴致犹存的龙王拖着随身的几根草绳,来到河边,人们一把火烧起来,恭送龙王回水府。(作者:叶章新